宣和裱及中国书画装裱知识汇总

2021-06-22 阅读()
[TOC]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话说装裱

俗话说“三分画,七分裱”。装裱工艺历来被视为一幅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中国传统书画作于宣纸和绫绢之上,宣纸质地纤薄、柔软,一经墨色浸染,往往褶皱不平,既减弱了墨色的神韵,也不便于观赏和收藏。

书画装裱,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,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。它的产生与发展,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,传播人类精神文明,都起了特殊的作用。本文带大家看看立轴、对幅、条屏、通景屏、镜片、册页、横披、手卷装裱过后,都是什么样子……

经过装裱的书画,牢固、美观,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。而重新装裱的古画,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。古人说:“古迹重裱,如病延医……医善则随手而起,医不善则随手而毙。”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装裱也叫“装潢”、“装池”、“裱背”,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,就像西方的油画,完成之后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,使其能够达到更高的艺术美感。

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重新装裱,原裱就是把新画好的画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。重新装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,发生空壳脱落、受潮发霉、糟朽断裂、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出土书画进行装裱。

装裱程序

装裱主要有“托”、“裱”、“装”三大基本工序。

“托”:装裱的第一道工序,一般称“托画”或“托画心”,是指用浆糊在书画家的作品背后加托宣纸。

“裱”:托好的画心,要用裁板、裁刀、裁尺和锥针之类的工具,打裁纸、绢、绫、锦等装饰材料。接着,用裁好的材料把画心镶嵌起来,这道工序就是“裱”,北京话叫“镶活”。

“装”:镶活完成后,最后一道工序就是“装”,也叫“上杆”或“装轴”。但在上杆之前,还要用砑石(光滑的鹅卵石)在裱件背面砑(yà)磨几遍,称“砑光”或“砑活”。只有经过砑光,才能使书画背面光滑平整、易于舒卷。嗣后再装上制好的轴杆,使书画成为一件珠联璧合的艺术品。

字画装裱类型

立轴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立轴主要用于竖式构图,悬挂欣赏。画幅的上下左右常常有文人或收藏家题字赞赏。中间部分称“画心”,上有“诗塘”、“天头”,下是地脚。上下又有“隔水”,有的天头贴“惊燕”。起初“惊燕带”不贴实,能飘动,后贴实,纯为装饰。“画心”上下端可加镶锦条,称“锦眉”,亦称“锦牙”。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副字画还称“中堂”。

立轴的几种装裱样式如下:

▼一色装:画心由一种颜色的花绫、耿绢、锦绫等材料装饰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▼二色装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三色装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诗堂装:画心上方镶接一块空白纸料,专用于题字赋诗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间隔一色装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锦眉装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集锦装:二幅以上小型画心,同由一块镶料装饰,或镶接或挖联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▼宋式(宣和)装:始创于宋徽宗宣和年间,又称宋式裱、宣和裱,适用于扁宽画心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宣和装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宋几代帝王嗜画成癖,继南唐设立画院后,在宫廷里设立了规模庞大的翰林图画院,书画高手倍出。另一方面,民间士大夫文人爱好书画蔚然风气,较之宋以前的审美趣味和题材范围有发展变化。宫廷、民间形成百卉竞放、欣欣向荣的气象,这潮流势必要推动书画装潢工艺、审美的提高与发展,于是在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以工致精美著称于世的“宣和装”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卷轴的宣和装格式:标准格式为五段,青绿色绫天头,黄绢地前隔水,画心,黄绢地后隔水,纸笺地拖尾。如果是字卷(法书卷轴)画心前用双隔水——黄绢隔水,加月白色绢隔水,也有在画心前后备用一个隔水的,标名称用。拖尾纸用高丽笺、白麻笺或团纸(一种加了浆的纸)。卷轴通长上下加有深褐色纸的小边。包首用缂丝或织锦材料。轴头两边凸出,如同敦煌发现佛经卷的轴头装式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挂轴的宣和装格式:第一种,画心上下有绫隔水,然后在其四周镶褐色小边,再上镶天头,下镶地头,(天头上加贴惊燕)。第二种,在画心的四周直接镶褐色小边,然后上镶上隔水与天头,下镶下隔水与地头。

宋元以前的书画原装裱已不可见,与水、火、霉蛀的自然损坏和混战等人为浩劫有很大的关系。宋“靖康之变”(1127年),使《宣和画谱》里提到的绘画几乎全部散失,加上历史的变迁,现已无从看到完整的宣和装原裱。较为完整的卷轴宣和装只有故官博物院藏北宋梁师闵的《芦汀密雪图》卷。此卷虽然有些部位经过更换,但天头、前后隔水、画心、拖尾等按缝处都盖有“宣和”、“政和”等墨印,是较典型的例子,通过此卷大致可以了解到北宋宣和装各部位的尺寸比例情况。卷轴宽度27.5厘米,头长36.1厘米,前后隔水材料均是宋代黄绢,前隔水9.1厘米,后隔水9.8厘米,画心长度145.6厘米,拖尾是宋代高丽笺(两段),共长61.3厘米,第一段27.3厘米,此段是画卷的原装拖尾,有“政和”、“内府图书之印”二印为证。此卷在清代重裱时用的是褐色纸撞边,上下各约0.4厘米。包首材料在重裱时改用乾隆年代织锦,长20厘米。

挂轴的宣和装,目前沿有实物借鉴,所列的格式仅是宋代以后历代仿宣和装的格式。

宋宣和装已不是象唐代那样仅在轴头、织带、签别是再造精细,而是在不失基本格式的基础上,使装潢更具艺术性和实用性。在宣和装出现以前,卷轴、挂轴都没有边,卷轴画心的上下,挂轴画心的左右两侧极易磨损,而宣和装在四周加镶小边,明显地起到了对画心的保护作用,而且装潢当中有变化,更觉精巧,使书画作品面目一新。这种装裱方式得到了帝王的赞赏,书画收藏家的喜爱及历史的承认。宣和装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,而且为以后的书画装裱确立了标准,形成了正统。
宋代的书画装潢,蓬勃发展、灿烂多姿,既继承了唐之前的传统装裱工艺,日臻完善挂轴与册页的装潢,又独创新格,其成就之大,是装潢史上的最高峰。

装框两色装

▼【对幅】

由二条字数相等、内容相连、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画作品而组合。如果是画,就称为“画对”;是书法, 则称为“书对”,或称对联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▼【条屏、通景屏】

条屏画心由一色画绫等镶料装饰,排挂在一起。其形制与立轴一样,只是多了几幅,一般为4条,也有6条、8条、12条的。通景屏则由若干条尺寸相同、同空连贯的字或者画,分别由一色花绫等镶料装饰并排挂在一起。

▼四条屏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▼通景屏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【镜片】

镜片亦称镜心,是托裱后的画心,适用于夹放在镜框内,故称镜心。其形式横、竖皆可,是一种简化了的立轴装裱形式,可装在镜框里悬挂欣赏。中国的镜框设计讲求简练,不重雕饰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▲镜心一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▲镜心二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▲镜心三

【册页】

将绘画装裱成书的形式,携带、欣赏和保藏均较方便。有的册页是页页相连的,有的则是活页。因画幅不大,亦称“小品”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【横披】

主要用于横式构图,画幅多不太大,镶边、空白视画幅的大小而定,但左右镶边、空白一般应宽于上下镶边、空白,如上下镶边、空白为一寸,则左右为五寸,横披不装轴杆,两侧均装楣条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【手卷】

主要用于在桌面上欣赏,体积较小。画幅的前、后,特别是后面留有相当长的空白,供欣赏者题写赞语或鉴定意见。外有“包首”,“包首”之上贴有“题签”。前有“引首”,中为“画心”。紧连画心两边的是“隔水”,后有“拖尾”。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
书画装裱款式的设计,有以下几个原则

1、打破传统的用料常规,促成装裱材料的多样化,带动装裱材料生产的创新意识,促进中国装裱材料生产的发展。

2、通过装裱款式的多样化,充分使书画作者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,提高他们的创作欲。

3、使书画欣赏者在欣赏书画之余,同时能够感受到书画装裱艺术的魅力。

4、随着人们文化修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“衣、食、住、行”为人们所关注,人们在“住”上更加关心。优雅的居住环境,艺术品装饰不可缺少,现代居室需要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品,使书画装裱艺术与现代装饰装修艺术融为一体。

5、弥补书画作品的单一感,求得书画作品“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”,既不喧宾夺主,又活跃环境气氛。

6、带动书画装裱工作者的装潢创造欲,步入新世纪的装裱风格,赶上时代的发展,树立民族的文化形象。

    徽宗画作

    瘦金入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