徽宗语,又称“襥语”,俗称"瞎子语",是汉语的一种隐语。“襥语”有“徽宗语”这个雅称,据说和徽宗有关。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,在文学艺术方面却造诣颇高。,在他被金人囚禁期间,为防止与钦宗和随囚大臣的商谈被人窃听而专门研究出来的,这种交流方式是北宋徽钦二帝被囚金国后为寻机逃走做联络准备的。
“襥语”流传开来,则是因为封建社会,民间艺人流浪各地,常受到欺负,他们就选择了“襥语”作为交流工具,逐渐成了“行话”。算命卜卦的盲人就选择了这种语言,盲人卜卦时,师傅也会将“徽宗语”传授给徒弟,便于同行间的机密不为外人所知。本人小学时期(70年代初),也不知道是谁把此语言带到了我们学校,我们整个学校的男生私底下传播,三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说这种语言。
近年来,徽宗语在我心中总是不能放下,闲暇之余通过网络来了解有关徽宗语的信息。激起了我分析和整理徽宗语的想法,并以普通话为基础,以现行《汉语拼音音节索引表》做参照,整理出《新徽宗拼音方案基本表》(见附表,由于我制作的这个表格是EXCEL格式,想把它直接贴在这里是真不容易。没办法,只好把它用抓图软件抓到图片,再贴到了这里)。为此,我特写些文,以便表达自己对“徽宗语”的见解,更好的让大家了解它。由于自己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,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指正。
附表A(徽宗拼音方案基本表左半部分)
附表B(徽宗拼音方案基本表右半部分)
一、徽宗语的研究有何意义
有些朋友说,现在拼音方案已经基本完善,你研究徽宗语还有何种意义。首先这要从现代文明说起,计算机的产生后文字输入成了计算机使用中的重要事项,衡量一种文字的作用,不单是传统的文字本身的作用,它适合不适合计算机录入已经很关键。现行的拼音方案定型于20世纪,当时计算机还没有诞生,根本不可能考虑计算机输入难易的问题,所以当上世纪末计算机普及后,拼音输入汉字效率低的问题已经让我们看在眼里,记在了心中。因此,也产生了很多形体输入法。那么,能不能通过改变拼音形式来提高计算机输入的效率呢?徽宗语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当然,徽宗语读取速度要比现行拼音快得多,这是历史所证明了的,不然这种语言不可能流传下来。这也给我们以此来取代现行拼音成为了可能。
语言发音漂移在古代是不可避免的,拼音文字本身跟随着语言发音一并漂移。近代科技的发展,防漂移的“参照物”越来越多(录音的保留、电影胶片的保留、相邻语言文字间的对比等等),语言的漂移受到了空前的制约,反而使西方的拼音文字很不适应这个社会,现在语言与文字之间原本紧密的拼音关系也是越来越远,很多文字不能直接拼出了。我可以大胆的预见在拼音文字的大世界里,其语言文字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同步问题。这也给我们拼形文字(汉字)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,我们的汉字的发展遇到了天赐良机,当然,汉字的发展首先要从多方面入手,要让它更适合计算机录入,微宗拼音与现代拼音相比录入肯定要简便的多。各位,如果你有兴趣请继续看下去,让我细细表来。
二、徽宗语就是一种汉语的拼音形式
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徽宗语是汉语的反切,甚至有些学者明确表示徽宗语不是拼音。理由如下:
①拼音是用一个或几个音素符号来表示声母、韵母的实际音值,而反切所用的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,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不存在,以元音开头的汉字也是少数。所以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带韵母,代表韵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常带有声母。这样,代表声母和韵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的成分,在拼合的时候,必须去掉多余的成分——上字的韵母、下字的声母。进一步细说反切的原则应该是这样: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,不计较它的韵母和声调;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,不计较它的声母。
②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个声母或一个韵母,只能用固定的一个或一组字母表示,绝不允许随意更动;反切上下字的选用则是灵活的,选用与被切字声母、韵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,都不会改变被切字的实际读音。例如,“孤,古胡切”。假如上字不用“古”,而用“过”、“姑”、“公”等字,下字不用“胡”,而用“乎”、“吴”、“都”等字,被切字的读音都不会变。这是因为前者声母都是[g],后者韵母都是[u]。从原则上说,同一类声母或韵母,各用一个字表示就可以了。假如规定只用一个字来表示,那么就无法给这个字自身注音,因此同一类声母或韵母至少得用两个字,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远不止两个。《广韵》同类声母的上字最多有17个,同类韵母的下字也基本类似。
③现代汉语拼音除了有双拼法之外,还有三拼法、四拼法。从书写形式上看,一个音节可以用1~4个音素字母表示;而反切只能用双拼,只容许用两个字。即使是零声母字,也必须有反切上字。例如在普通话里,“爱,乌代切”,被切字“爱”ai是零声母。如果是拼音,声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。反切注音法,则必须用一个“乌”字代表零声母来做反切上字。即使是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,也只能用整个字做反切下字。例如,“劝,去愿切。”被切字“劝”的韵母是üan,包含3个音素。反切注音法只用一个与“劝”韵母相同的“愿”字做反切下字。
我当初捉摸徽宗语时,很认同以上观点,随着对它的深入了解,使我改变了对徽宗语的看法。比如:“黄”字,现行拼音为“h u ang”三个音节,分别是“h”、“u”、“ang”,在我的《新徽宗拼音方案》中此字的读音为“坏 刚”,huai(坏)、gang(刚),两字的拼音组在一起为“huai gang”这组字母的首是“hu”尾是“ang”,去掉中间部分就成了“huang"(黄)。据此很多学者认为反切是拼音的一个啰嗦形式,其中间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成分,有用的部分只是上母的前半部分,和下母的后半部分。说实话,当初我也是这样认为,不是吗?再给大家举几个例子:
1、“李”现行拼音为“li(了 以)”,徽宗拼音为“来 及”,其中,lai——来,ji——及,组在一起为“lai ji”,取首字母和尾字母就是li——李。
2、“张”现行拼音为“zhang(之 昂)”,徽宗拼音为“宅 刚”,其中,zhai——宅,gang——刚,组在一起为“zhai gang”,取首字母和尾字母就是zh ang——张。
从上例子中初看,有一定道理,好像微宗语就是啰嗦的代名词。我就纳闷了,为什么徽宗语读取那么迅速,最起码比现代拼音要迅速的多。带着这个疑问,我反复捉摸后发现如下结果:
1、“张”徽宗拼音为“宅 刚”,现代拼音为“zh ang(之 昂)”,其中,“之”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宅之”,“昂”在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艾刚”。合在一起就是“宅之 艾刚”,取首尾两字就是“宅刚”。
2、“李”徽宗拼音为“来及”,现代拼音为“li(了 以)”,其中,“了”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来 个”,“以”在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也及”。合在一起就是“来个 也及”,取首尾两字就是“来及”。
3、“王”徽宗拼音为“歪 刚”,现代拼音为“w ang (屋 昂)”,其中,“屋”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歪 古”,“昂”在在徽宗拼音中读作“艾刚”。合在一起就是“歪古 艾刚”,取首尾两字就是“歪 刚”。
为了更好的说明情况,见下两表:
表1:由徽宗拼音向现代拼音拆分后结果
表2:反过来,由现代拼音向徽宗拼音拆分后的结果